廉洁典型故事丨隶书巨匠 清心守直——伊秉绶
发布时间:2024-12-19 供稿单位:办公室 动态浏览次数:60

在清代,由于金石学的兴盛,书法界在篆书、隶书上的表现特别抢眼,尤其是几位创出全新面貌的书法家,引领了那个时代书法的风尚。福建人伊秉绶就是以隶书个性鲜明而著称的一位。

伊秉绶画像


伊秉绶的隶书线条厚实,书风雄伟,平正朴素,毫不做作,流淌着古风神韵。他“责任、担当、雄强、刚毅”的书法风格为世人所推崇。

伊秉绶故居(摄影 | 林秋丽)


伊秉绶高超的书法成就和正直的品行修养,与其家风熏陶息息相关。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出生于宁化一书香门第,从小聪颖好学,饱读宋儒理学。16岁那年,其父伊朝栋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光禄寺卿,不仅精通诗书之道,更以其廉洁自律、心系民生的高尚品质,成为伊秉绶心中“清官”的典范。

伊秉绶的书法作品


嘉庆三年(1798年),伊秉绶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时,父亲为他赋诗三首,其中有一句“玉壶贮冰心,用汲寒泉井”,意思是内心应纯洁如冰,不断汲取纯净的源泉,不受外界污染,以此勉励他要恪尽职守,不负所托。

伊秉绶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人生在世,只要心中无邪念,行为就会堂堂正正。他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伊秉绶亲笔题的湖上草堂(来源 | 闽人智慧)


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伊秉绶临危受命,出任扬州知府,他的果敢与仁爱,让扬州灾区重焕生机。他治理扬州虽政声大著,但从不以功自居,甚至主动搬到平民聚居的“黄氏园”,与百姓共融,且“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保持着朴素节俭的本色。

嘉庆二十年(1815年),伊秉绶病逝于扬州后,扬州百姓将其供奉在“三贤祠”内,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共享百姓爱戴,“三贤祠”因此更名为“四贤祠”。

伊氏家庙(摄影 | 王珠珠)


尽管在外任职多年,伊秉绶始终牵挂着他的家乡。嘉庆十二年(1807年),其父因病离世,伊秉绶回宁化奔丧,在老家一住就是8年。期间,他给父老乡亲留下了不少手迹,也做了不少好事。

有一年,家乡遭遇饥荒,他不仅捐粮救灾,还劝说商家平价卖米,并捐义粮二百石,赈济灾民;他还提倡修筑广济、龙门二桥,筹措钱银万两。这些举措无疑为家乡带来了巨大的改善和发展。

伊秉绶雕像(摄影 | 施福玲)


伊秉绶的一生,是书法成就与高尚品德交相辉映的一生。

他为人正大温厚,光风霁月;为官刚直不阿,爱民如子;为艺气象宏阔,独标高格。他俯仰无愧天地,立创百代风流,书格即人格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三明市纪委监委、宁化县纪委监委

供稿:纪委办公室

学校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滨海大道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