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德福安白云山麓、穆水之畔,有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古村落——廉村,这也是我国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这座村庄的名字由来与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
薛令之雕像
薛令之(683—756年),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是闽地中进士第一人。唐开元中期,薛令之被授左补阙之职,并与贺知章同为太子侍讲。
薛令之画像
薛令之年幼时家中贫穷,但他聪颖好学,从小就立下报国之志,7岁便前往灵岩山腰的灵谷草堂,日夜苦读,期盼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于国于民不可或缺的人才。
当时,福建的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科举制度并不深入人心,“学而优则仕”也未成为普遍观念。村民们见他家贫,还整日“不务正业”,都笑话他。对此,薛令之写下《草堂吟》,抒发志向:
男儿立志需稽古,
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
萧条长闭山中户。
廉村近景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高中进士,成为自隋朝开设科举考试整整一百年来第一位考上进士的福建人,后世称其为“开闽第一进士”。中进士后,薛令之初任右庶子,成为东宫官员,后逐步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被授为“左补阙”,负责规谏皇帝、纠正朝政、弹劾百官。
廉村全景
初登皇位的李隆基励精图治、从谏如流,薛令之刚正不阿、直言纳谏,君臣关系融洽。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薛令之又被任命兼任太子侍讲。但那时,朝政被宰相李林甫把持,薛令之以自悼诗犯颜进谏:“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引起唐玄宗不满。薛令之心灰意冷,毅然辞官归乡。
从长安到福建福安,他身裹素衣,孑然一身,两袖清风,徒步东归。
“世德作求”古照墙
返乡后,薛令之过着抱瓮灌园的清贫生活,不计报酬收徒授学,教化民众,甘于清苦,宁愿“苜蓿盘餐”,也不向权贵低头,不与腐败为伍,廉心可鉴,人们称他为“苜蓿廉臣”。辞世时,薛令之家徒四壁,身无长物,只给子孙后代及亲友留下二十字遗言:“父言慈,子言孝,家声永振;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永存。”
明月祠
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恩师薛令之的清正廉明,特敕封薛令之故里为“廉村”,村后山岭曰“廉岭”,水曰“廉溪”。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漫步廉村中,清风劲吹,“廉”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走来,向时光深处走去。而薛令之的名字,就像他的号“明月先生”一样,始终闪耀着洁白的光芒。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宁德市纪委监委、福安市纪委监委
供稿:纪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