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校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教职成〔2019〕3号)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20〕51号)、《福建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闽教职成〔2019〕22号)、福建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教职成〔2020〕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为对内凝聚共识、引领行动,对外彰显形象、争取支持,特制定学校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在举办方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上下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坚持整体推进与目标量化相结合,坚持重点引领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凝神聚力,真抓实干,超预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十四五”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党的建设更加扎实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融入中心、服务中心,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党的工作机构。设立党委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统筹党建、组织、宣传、统战工作,推进党组织规范化设置;顺利完成党委、党总支以及各党支部换届工作,完善党组织基础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不断完善党内制度。制定了《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绩效方案》等,并制作了《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制度汇编》。三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举办了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8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和3期党务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达864人次,发展党员486人。通过“十三五”建设,学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学校党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党总支部被市委教育工委授予“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支部”;5人次被福建省省委教育工委授予“福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福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福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获省高校党支部立项活动优秀成果“二等奖”、省高校党支部立项活动优秀成果高职高专组“三等奖”各1次。多次被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作为典型在全市民办高校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二)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1.有了独立的办学空间。2019年4月,学校搬迁到长乐滨海校区。滨海校区占地面积为536.21亩,规划建设面积约35万平方米,现已完成二期共计20.68万平方米校舍建设,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设有图书馆、教室和实训基地,配备27部电梯,实现中央空调全覆盖。建有多媒体教室36间,并采购了普米一体机,采用联想云桌面系统,能实现讲台电脑、投影仪和普米三方联动,信息化配置高,为学院今后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2.实习实训基地显著改善。目前学校已建成软件技术、游戏动漫与VR技术、人工智能、经济管理、建筑工程和公共基础等6个专业群实践基地共40间实训室,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竞赛服务、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94.65万元,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达到62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833.4元/生,工位2281个,覆盖了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能有效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
3.图书资源比较丰富。校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1365平方米,目前已完成第1层自习室、第5层开放式阅览室共容纳约550人的建设工作,约23万册图书的征订、编目、上架工作。现有电子图书1TB(约24万册),馆藏图书总量达到23万册,馆藏图书生均达到80册。
4.生活设施配备齐整。食堂占地面积10500平方米,设有网龙公司直营的自选餐厅和各类加盟的风味餐厅,可同时容纳近2000人用餐。食堂消费结算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餐具清洗采用全自动化洗涤设备。配有生活超市、无人超市、美发店、眼镜店等。每栋学生宿舍都设有电梯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每间宿舍配有独立卫生间、空调、洗衣机、24小时热水和网络。还与公交公司合作开通了三条直达福州市区的定制公交线路。
(三)办学水平全面跃升
1.专业结构优化。与福州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区建设需求的主导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对接,进一步优化、调整、布局专业设置,构建了对接福州产业升级的“数字”特色专业,对接福州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虚拟现实技术、游戏艺术设计等17个专业;取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广告设计与制作、审计等7个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群设置,形成了具有数字特色的专业群结构,包括软件技术、人工智能、VR技术、游戏动漫、融媒体、智能建造和互联网经济等7个专业群。现已形成了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职业教育(中高对接)、“二元制”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
2.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按照“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教学信息化,能力培养项目化(情景化),实训实习产教化,考核评价综合化”原则,积极推进课证融通。2019年将X证书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毕业证书+福建专项能力鉴定+网龙创新设计方法论+若干职业能力认证”要求。从2017届开始,历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90%左右,部分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在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X证书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已有7个专业参加“1+X”试点认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开展“数字+课程”改革;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要求,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虚拟现实技术VR),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1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立项项目,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VR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1个福建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省级服务产业VR技术专业群,1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软件技术),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9门省级继续教育网络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是省级VR/AR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承担虚拟现实技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人文交流容艺影视学院项目共建院校和人文交流容艺短视频工厂项目共建院校。与网龙网络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了《创新设计方法论》等30余本教材,其中,《VR虚拟现实技术模型设计与制作》被评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3.师资队伍量增质升。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重点,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以及校企互兼互聘,挖掘举办方人才资源,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具有高素质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品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能满足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教师参加福建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和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福建省高校第一届移动教学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互联网+1+4混合式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2018年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
4.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运作规范。按照“强化质量意识,注重质量保障,重视过程监控,实施有效评价”的思路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学校制定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施细则》《关于做好全面复学时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线上与线下衔接方案》等有关文件,构建起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了首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促进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结合,系班组织实施,师生共同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获得福州市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项目立项。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推优评先等工作之中,倡导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把良好的学风教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3.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培养体系。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入门高起点、培训高质量、考核高标准、作风高要求的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体系。十三五期间,专职辅导员人数增长了25%。举办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20余场,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势与政策备课会30余场。以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加强团学组织建设。实施思想领航计划,打造以“福软团委”公众号为基点的新媒体矩阵平台,依托福软通校园学习平台打造“线上团委”,荣获“福州市十佳‘两新’团组织”,连续三年荣获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累计荣获30个福州市红旗团(总)支部,43人次福州市优秀共青团员,20人次福州市共青团干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建立了3个长期志愿服务基地,连续两年荣获“福建省 ‘绿色小精灵’青少年环境教育项目最佳团队、优秀团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先进个人”。
5.不断完善“五位一体”的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5年来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10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资助。校学生资助中心于2018年顺利通过省级资助标准化验收,成为资助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
(五)社会影响全面提高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按照“一院(系、部)一特色、一专业一重点”原则,加强与行业龙头福建网龙计算机网龙优先公司、福建天晴数码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制度,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依托产业办专业,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退役军人人才培养;与福建网龙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美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宏港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目前,学校与网龙公司等企业共建的省级以上项目有12项,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人文交流容艺影视学院项目共建院校和人文交流容艺短视频工厂项目共建院校(合作企业北京容艺影视公司)。
2.校校合作迈出新步。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学校重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搭建中高职衔接桥梁,打通人才培养技能提升通道。先后与福建经济学校、福建邮电学校、福建商贸学校、福建海洋技术学校、福州文教职业中专学校等9所学校开展五年制(三二分段制)联合人才培养。学校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院签订了脱贫帮扶协议,在专业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办学条件改善、学生就业创业促进等方面开展定向帮扶。2019年至2022年5月,学校将遴选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院挂职、支教。先后有福建省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国茂、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院长钟秉林教授、宁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等莅校指导。
3.国际合作有效推进。与台湾佛光大学、淡江大学、泰国博仁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境外10余所高校开展交换生、师资互派、专业共建、学分互认、教材共编等广泛交流合作。近三年,选派8位教师赴境外研修,32位同学赴台湾高校学习;聘请台湾高校教师36人来校讲学。学校搬迁长乐校区以来,先后有香港圣保禄学院校监及校长黄金莲、台湾佛光大学杨朝辉校长、日本广岛大学副理事难波博孝教授、新加波工艺教育局东区学院叶昭铭校长等境外知名学校和领导莅校交流指导或洽谈合作。
4.社会服务能力增加。依托学校申报成功的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国家级VR技术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省级虚拟现实技术(VR)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承担了福建省教育厅2017年职业院校虚拟现实技术(VR)类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接待并培训香港青少年暑期夏令营学生;配合网龙开展VR百校行活动,开设潜龙班战龙班;承担了网龙网络、海欣股份、明一食品、航港纺织等10家企业员工“二元制”人才培养,以及高职退役军人人才培养工作。完成各类社会考试3万余人次,实现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5.招生规模加速增长。2020年与2016年相比,招生数增长275.9%,达到4109人;在校生数增长59.7%,达到5438人。近年来,学校荣获“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被腾讯大闽网网络评选为“海西教育十佳民办院校”、“十大最具知名度民办院校”。 排在武书连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一流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第11位,中国民办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名第61位,中国民办高职高专就业升学率排名第9名。
(六)和谐校园全面推进
1.内部治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坚持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以章程为统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始终坚持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离。调整组织架构,落实定岗定编定责的“三定”工作。对学校组织架构多次进行调整,新设立后勤与资产管理处、保卫部、党委工作部和党委宣传部等部门;新成立智能产业学院、容艺影视产业学院等二级教学单位;合并教务处和科研处,融合教务教学、科研管理、产教融合职能;撤销对外交流合作处、重点办,相关职能并入职业培训处。同时,组织各部门及各学院(系、部)开展“三定”工作,达到了人岗匹配要求,为学校逐步推行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在学院教育中的隐形德育功能,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凝炼“厚德笃行,励学强技”的校训精神为抓手,不断丰富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内涵,使学校的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形成一批高质量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和品牌。
3.开放、多元、安全、高效的“数字校园”全面升级。网络信息基本覆盖了全校的教学、办公和公共场所,校园一卡通使用范围涵盖校内就餐、图书借阅、考勤门禁、上机上网、住宿管理等,初步建成智慧化校园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
4.文明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注重意识形态建设,教育师生牢固树立法纪观念和文明意识,强化自律意识。注重平安校园建设,加强防骗、防火、防盗、出行安全、网络交际、校园踩踏等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先后被授予“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福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工作单位”。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党建、教学、管理、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新时代对职业院校要求相比,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与学校办学规模扩张速度相比,与师生的热切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短板。
1.硬件建设仍需加强。一是办学空间不足。按照万人办学规模,校园面积尚未达标,教师办公用房紧缺;教职工住房问题较为突出,新入职教师4人挤在一间,家住福州的教师午休在办公室。教室、实验室、食堂,以及运动场馆没有达标;没有室内大型集会活动场所;校卫生医务室比较简陋。二是校园文化比较单薄。校园硬件建设有气势,但缺乏人文气息和有层次感的景观小品,校园的绿化、花化、美化略显单一。三是图书馆馆藏图书存量偏少,新兴学科文献资料薄弱,缺乏外文资料等。
2.师资结构亟待优化。一方面专任教师数量缺口比较大。按目前在校生计算,师生比还没达标。总体质量还不够高。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够合理。老教师内生动力不足,有经验的教师流失量较大,成了公办院校及其他民办院校的新手训练营。另一方面,在师资管理上存在重使用、不重培养,和“考不考核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现象。
3.教育教学亟待加强。随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学生数量与培养质量没有同步提升。专业发展不均衡,专业改革创新明显滞后,新兴专业建设亟待加强,教研教改整体效果不明显,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优质课程不足,课程管理不完善,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三教”改革推进不深入。
4.运行机制尚待理顺。内部管理条块分割,影响了校领导班子集体作用的发挥;权责关系不够明晰,妨碍了院(系、部)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按劳分配、“优质优酬”、责权利挂钩的内部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和落实;有的管理规章制度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
5.造血功能必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拿项目、拿课题能力弱,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创收方法手段不活,基础建设靠举办方投资,运行经费主要依靠学生收费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职业教育的又一个黄金期,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是智能化发展与运用为学校发展开辟光辉前景。世界工业革命进入智能化时代,“数字中国”、“数字福建”,福州都市圈建设,以及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数字技术的开发运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2021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40年来规格最高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有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举办方网龙网络集团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网龙网络集团是行业龙头老大,有资金、知识、技术、市场和人才优势。学校背靠大树好乘凉,依托举办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市场资源支持,将踏上高速、高质发展的快车道。四是十三五的建设成就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三五建设,不仅使学校硬件建设“旧貌换新颜”,而且造就了一支有作为有担当的管理团队。校领导班子对职业教育规律把握日渐成熟,驾驭学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管理干部忠于职守,认真履职,成为学校发展中坚力量。培养了一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有很深的教育情怀,在教书育人中不断提升品行修养和业务能力。壮大了一支有活力有干劲的政工团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校发展增添了后劲。
作为民办高校,学校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挑战表现在人才短缺,根子在办学经费不足上。由于缺乏地理位置和薪酬待遇优势,学校需要的专业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也难。
机遇稍纵即逝,挑战将伴随学校的发展过程长期存在。我们要有很强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学校建设发展新跨越。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文件精神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紧密结合国家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并重,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会服务,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治理体系,提高校园治理能力;发挥党组织监督保证作用,全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坚持改革创新。抢抓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进一步整合资源,调优结构,实行高、中职一体,搭建教学科研、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平台,形成集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实训、考试考证、检测评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文化交流、校友联谊等为一体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3.坚持内涵发展。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注重基础建设和内涵发展,努力使规模、质量、效益相协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全力打造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研发、设计、运营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坚持开放合作。借助举办方的国际化优势,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和两岸四地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同时,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家校共育,主动融入福州都市建设圈,积极拓展合作范围,提高合作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创新学校治理方式,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实现校园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幸福校园。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校以“立足福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服务数字产业”为办学定位,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到2025年,在校生达到12000人;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二轮评估和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建设计划;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建成具有数字化特色的职业技术院校。
(二)具体目标
1.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力争拥有1个国家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1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1项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2个德育特色案例。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争拥有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学徒制专业、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5个以上产教融合发展项目,形成校企合作良性运行机制;1个国家级、省级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个国家级、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每个专业(群)有5家以上深入合作大型企业;开发校企合作教材5-10门,评选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2-3本,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1本。
3.人才培养。至少获得1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学生在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竞赛项目中获奖2项以上;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或建有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或立项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至少1项;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学校就业工作有1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或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或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立校级竞赛制度,至少承办省级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项;3个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个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
4.专业建设。新增符合职业本科设置标准的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1个;高水平省域骨干专业1个;以产业学院和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落实数字为基础、设计为导向办学理念,进一步丰富《数字化网龙工程师培养计划》,全面推行“1+2+X证书”制度,落实“一院(系)一特色,一专业一重点”,开展“二接四融七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健全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专业改造并举,建设35个左右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至2023年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游戏动漫、软件技术、智能服务和融媒体等5个专业群为核心,互联网经济专业群、智能建造专业群为两翼的特色专业群。
5.师资队伍。力争教师获得国家教学名师、或“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或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或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或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奖励等国家级奖励1项,建成5-6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争创1-2个省部级团队;每个学院(系)至少有1名专业教师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省级及以上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行业专家型人才;兼职教师不超过专职教师的25%,或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授课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的20%以上;30名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至2025年,专任教师(含兼职教师)达到667人,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比例控制在65%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人才达到专业课专任教师总数的50%;35岁以下、35到45岁、45岁以上教师比例逐步达到4:5: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量的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量的50%及以上;副高级以上、中级、初级职称结构比例达到3:5:2;专业课教师及骨干教师分布逐年趋于合理;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近五年累计不低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比例不低于专任专业课教师数量的50%,基本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指标要求。力争在职在岗教师(团队)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导的人才工程、竞赛项目或荣誉标准等国家级奖励或荣誉1项以上。
6.科研和技术服务。力争主持5项国家级、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到账经费超过1000万元;有2个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研发平台;专利授权数超过20项,发明专利超过5项,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1000万元。设立专项资助基金,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育研究课题,争取“十四五”期间形成10个左右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团队, 10项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立项。
7.继续教育与培训。新增国家级、省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各1项;国家级、省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4门;年均非学历培训不低于在校生人数2倍;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500人次。
8.对外交流与合作。新增至少1项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年均境外学生、交流交换生规模超过50人。
9.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有质的提升,获评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10.信息化建设。力争获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数字校园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
11.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宿舍。积极协调、协助网龙公司工程部对学院5.3万平方米三期宿舍的规划建设。二是食堂。新增一栋食堂,就餐位不低于1400个就餐位,参照一期,食堂单体预计总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需投入4500万元。三是运动场地。争取在学校地块北区规划建设1栋室内体育馆(3000平方米左右)、游泳池1个、篮球场和排球场若干等,需投入1500万元。四是报告厅。在教学楼六楼划一区域,建1个可容纳300人左右的报告厅。报告厅争取在2022年6月前完成;宿舍、食堂争取2022年9月交付使用。
四、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引,以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以双高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切入点,以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以八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盯住弱项,补足短板,抓师资、抓项目、抓合作、抓治理,大力推进办学国际化、数字化水平,提升应用型科研、技术技能型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第三章 主要建设措施
一、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落实好党委在思想引领、参与决策、监督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行政管理中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引导和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努力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
(二)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党务工作部门,明晰党委部门工作职能,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开展“支部立项”“党建双创”和“一院(系、部)一品牌”创建等特色党建活动,持续做好“福‘软’党建”平台建设,不断激励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三全育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使命,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改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互促统一,建立健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育人体系,加强以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总结提炼德育特色案例,积极申报国家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完善德育工作机制,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厚植爱国情怀。定期举行集体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重点建设一批学校优质公众号,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促进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作用,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精准资助育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校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完善档案、动态管理。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求纳入教师日常管理,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自觉为人师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制度,完善奖惩机制。持续开展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定期评估师德师风情况,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健全教师评教及教学质量跟踪体系,进一步发挥教学督导组的作用,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五)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坚守好学校课堂、网络、各类出版物和文艺作品、学生社团,以及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对主办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培训等,做好拟请报告人的背景核查,全面了解其思想倾向和报告主要内容。加强对宗教及宗教思想传播的管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合作的管理。坚决封堵境外政治性有害出版物向校内渗透。加强网络管理队伍、网络舆情信息队伍、网络引导评论队伍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提高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控,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采编流程,严格把好稿件签发关,明确稿件终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切实做到可管可控。
(六)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完善学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结合学校实际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建立完善学校专职辅导员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优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因地制宜设置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
(七)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一是强化学校政治安全。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严格实行审批制度。坚决抵御境外宗教渗透,防范校园传教活动。二是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切实保护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身体健康,严格落实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要求,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三是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学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完善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调、会商机制,落实“一岗双责”。完善预警预防、综合研判、应急处置、督查报告、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
二、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工程
深入落实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关要求,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数字中国”“数字福建”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课程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打造“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学”,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一)加强专业建设。一是调整专业布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省市愿景规划,建立专业联动机制,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构建与福州都市圈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定位和学校特色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结构。正确处理保持专业稳定性和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实行动态增减。二是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充分利用依托举办方网龙网络公司的技术人才优势,逐渐积累形成的优质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重点设置面向新一代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产业的应用型专业,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建设专业内涵。支持重点专业的学术梯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进一步探索“订单式”、“学徒制”培养模式。依托举办方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坚持实行“双证书”制度,全面落实“双证”毕业,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加强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多渠道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平台,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深化课程建设。全面加强课程各要素环节建设,重点加强课程负责人建设,突出课程建设管理。一是健全课程建设制度。遵循“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学情分析—课程实施—课程优化”的建设流程,健全课程建设基本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统筹机制和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开发机制,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建设,探索构建“岗课赛证”相融合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岗位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三是优化课程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要求的契合度。强化课程思政,确保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动态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四是建设优质课程。以评选“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示范课”为牵引,加强公共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探索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五是加强教材建设。优先选择近年国家或省(部)推荐的,适合本专业的精品教材、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和行业公认的优秀获奖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编写,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本土化教材和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六是加强课程管理。建立健全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制度,完善教案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抓好课堂教学关键环节,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程教学管理效能。七是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技能等级认证相结合。八是改革课程评价。健全课程评价制度,采用理论知识考试、学生作品评审、技能水平测试、职业素养评估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各门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中的比重。积极探索课程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效果为导向,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机制。
(三)推进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依托网龙网络公司等合作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打造一个集学生实习实训、技术推广、公共培训和企业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企业先进的实验设施,围绕专业群建设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践基地,组建具备教学、科研、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实训中心,搭建校企共享合作平台,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四)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开展一些具有前瞻性、探索型的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学校在宏观层面上深入研究各专业的定位和规划,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院(系、部)在微观层面上积极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实验,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设立专项资助基金,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育研究课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与教育教改活动,积极推广运用教育科研成果与优秀教学成果。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质量年度分析与报告制度。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建立“教学质量负责、教学督导、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事故处理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等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检查要从教室延伸到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场所,并逐渐将其作为重点;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为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可靠依据。
三、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工程
围绕内涵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健全专任教师培养与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体系完备、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一流、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增长机制,努力提高教职工待遇水平。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推进“双师型”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中青年教师培养”等人才队伍提升工程建设。加大国内外访问学者的选送力度,培养一批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使之成为区域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精英人才。
(二)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科学组织、合理选拔,使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突出,并热心于学校建设的教师成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学历学位进修、出国培训考察、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外访学与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使之尽快成为区域行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门人才。
(三)以“双师素质”为基础,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实践能力。健全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兼评(兼考)相应专业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技师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实践能力,提高“双师型”专任教师的比例。
(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推进教师与企业人员互派互聘,吸引高科技、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与潜力,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和储备制度;明确和规范兼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管理,健全兼职教师管理机制,改善兼职教师工作条件,不断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现有人员的优势与特长,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与政府部门的精英加盟,发挥团队人员之间的协同作用,紧紧围绕福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等工作;努力争取各方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团队建设与考核机制,激发团队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进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强课程组、教师工作坊、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力争至“十四五”末,建成5-6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争创1-2个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
四、大力加强应用型科研,深入推进社会服务提升工程
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及技术服务水平能力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对接“数字小镇”、福州都市圈,乃至“数字福建”“数字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技能培训与服务基地和终身教育基地,全面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一)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科研和重大课题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课题的评估、评价和监督体系。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稳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积极推进科研与学科的相互促进,在科研课题的选题上,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主线,选择有利于巩固、拓展学科领域、学科特色和有利于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积极推进科研奖励政策,建立效益与任务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与教学、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加强科研投入,鼓励各院(系、部)承办各类学术会议,主动与其他示范性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行业企业合作,努力拓展合作研究空间,提升项目科研水平。加强与地方企业联合,开辟学校独具优势的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大数据等科技产业和科技应用领域,带动横向合作课题发展,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组建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创新团队,加快培养应用型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牵引,以学校的重点研究领域为基础,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育工程,积极推进跨学科的研究,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校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十四五”时期形成10个左右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团队。充分调动学校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做好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提升学校高质量课题的申报数量,提升各学科的研究水平。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培育和打造具有学校及福州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提高活动质量,提升学生参与度和社会满意度。坚持以社区为主阵地,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群众,服务基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和爱老敬老、扶弱助残、义务支教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弘扬社会文明风尚。积极参与并做好福州市重大赛事和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参加“中国数字峰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志愿者服务工作。义务为来福建和福州旅游工作的外国专家、学生教习汉语等,助力福建省会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五)积极开展实用化、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面向行业、企业、新型农民工,主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培训需求,定制精准化培训。立足产业发展,结合项目建设,摸查企业用工状况,开展订单、定向、在岗培训;启动新市民自选公开课,提供培训菜单,满足新市民短期技能培训的个性化选择;联合省、市、区人社部门,积极面向行业、企业、新型农民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职业培训;结合福州市产业发展特色,全面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启动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引领计划。主动承接政府补贴性培训,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培训人员数达在校生人数的2倍。
(六)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根据《福建省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6年)》,充分用好学校及举办方资源,通过创新课程内容、创新学习形式,探索学校与老年大学、社区大学等多方合作,大力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借助“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常务理事优势,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专业培训。面向社会开展公关礼仪、文书档案、会务服务、网络传播、软件技术等服务工作。加强已有校企合作单位的共建共赢,结合专业见习、实习、企业内教学等活动,协助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研、档案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工作。进一步开发在政府、小微商会、新闻出版机构等领域的校企(政)合作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相关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两岸四地”青年学生研学活动,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特色研学基地。
(七)积极开展“二元制”试点。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福建省职业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校校企贯通机制,与中职学校、合作企业开展校校企合作,推进招工招生相衔接,建立从中职“现代学徒制班”到高职“二元制”贯通渠道。构建校产对接机制,主动融入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与合作企业共建园区职业技能提升中心,打造集“产、学、训、研、转、创、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创新平台,为福建省培养产业迅速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办学国际化工程
合作办学是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学校把办学国际化作为提升发展水平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长期重要战略,借助举办方网龙网络公司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加波、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格鲁吉亚、俄罗斯、尼日利亚、埃及等20多个国家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化战略,进一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运行机制,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领导,强化意识,为对外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导,不断明确各院(系、部)及职能部门的国际化办学目标,全面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国际化意识;加强学习,完善外事队伍建设,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组织纪律严的外事干部队伍。
(二)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为对外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成立以外事、人事、学工、教务科研、财务等多个教学和职能部门参与的学校“国际化事务委员会”,构建“学校为主导、学院(系、部)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主角”的外事工作格局。成立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统筹规划近期和长期工作,服务学校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外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外事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可量化、易操作的国际化办学指标体系,列入学院(系、部)年度考核内容,对在国际化办学考核评价中业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绩效奖励。
(三)加大投入,开源节流,为对外合作提供资金保障。一方面,把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纳入重点规划,逐年增加外事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争取社会、企业和相关行业的支持与赞助;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各类国际教育项目,从中获取一定的办学资金。另一方面,在开展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过程中,做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重复浪费,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勤俭办学。
(四)拓宽领域,拓展深度,为对外合作提供项目支撑。配合并借力举办方“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探索与“海丝”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举办国际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借鉴台湾职技院校在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益做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在巩固与美国、韩国、日本、台湾交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推进学校与亚洲、欧洲等国的教育交流合作,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海丝学院”品牌。引进国际化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联合国内外企业开展校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努力、参与、推进相关项目落实到位,并取得实效。
(五)扩大宣传,展示形象,为对外合作提供舆论支持。加强宣传,利用自办网站介绍学校国际交流的政策、合作办学的成果,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制作宣传展板、分发宣传材料等线上线下形式,及时宣传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动态、留学服务、合作院校来访等相关信息,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国际化的需求,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后勤服务保障工程
积极构建以举办方投资为主渠道,争取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支持体系,通过争取和开展各类项目建设、资源优化整合,加快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办学基础条件,满足师生学习、生活需求,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一)注重校园规划统筹。以建设现代化、园林化、智能化的职业院校为目标,以满足和改善办学条件为抓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提升”的建设思路,切实加快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把学校基本建设成为区域规划布局合理、各项功能齐全完备、资源利用节约高效、室内布置简洁实用、室外建设生态环保、美化绿化并举、现代气息和文化积淀并存的“有特色、上水平”的美丽校园。
(二)加强校园建设协调。着重做好3个方面协调工作。一是与政府部门协调。围绕产权转换,积极与政府部门协调,争取将学校北面345亩网龙网络集团地块划转学校使用,使校园面积达到1080亩,万人人均面积达到每人60平方米。二是与举办方协调,按照“科学管理、规范运行、节约投资、保证质量、确保工期”的原则,加快宿舍、场馆建设;根据区域功能布局,对教学大楼空置部分进行装修改造,并尽快投入使用。三是搞好学校内部协调。建立由后勤部门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基础建设工作机制,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推动校园建设项目落地落实,如期、高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三)推进智慧校园搭建。以建设开放、多元、安全、高效的“数字校园”,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为目标,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硬件建设和软件平台搭建,推进融合校园门户、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及访问控制平台、校园数据标准、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和工作流程平台、移动校园平台和移动应用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建设,为建设数字化校园打下基础。同时,加强校园“数据”的标准治理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园上的应用,将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四)丰富图书馆藏资源。进一步提升图书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图书和信息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馆藏结构,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增加数字化资源购置比例,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师生教学科研的能力。
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活动。提炼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加强硬件建设,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创设简洁、实用、素雅、美观的物质文化;修订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校纪、校规和守则等,健全制度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德育文体、综合实践等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浓厚学术氛围、深厚人文底蕴、鲜明创新风气、幽雅环境和一流文化品位的高职院校。
(一)打造精神文化。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认真凝炼、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办学成就、杰出校友等,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文脉底蕴。发挥校园建筑景观和文物的文化价值,搞好教学楼楼宇和校园道路的命名,系统建立校训、校徽、校标、校旗、校歌等,构建具有福软特色的形象标识系统,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打造物质文化。遵循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原则,着力提高校园规划和建设水平;统筹规划校园整体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等物质文化载体,做好校园的绿化、花化、美化工作,切实提高环境建设品位,努力建设树木花卉,绿地景观布局合理、风景优美、自然中和、生态人文特色并重的美丽校园,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整洁、安全、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打造制度文化。完善学校行政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改变干部提拔任用的评价机制,注重干部的品行和实绩,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大力提升学校的管理建设水平和学校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
(四)打造行为文化。通过规范公共行为,倡导志愿服务,提升师生文明素养,树立文明行为。大力提高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引导师生员工追求健康向上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加强学校文化环境管理,重视校园重要文化标识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力度,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五)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按照“届次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思路,分类办好校园文体活动,精心打造学生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不断推出高品质、有影响的学生活动项目。大力倡导和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常态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校文化的辐射力。坚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积极培育一批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亮点。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学校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的“三育人”体系。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强化环境育人作用。大力建设集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学校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现代职业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校园文化。拓展校友文化,加强校友会建设,充分利用校友的文化信息资源,传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
八、大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内部治理提升工程
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学校《章程》为依据,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立健全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民办职业院校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议事决策程序,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明晰部门管理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院(系、部)的办学主体作用,努力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全面加强依法治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引,以人为本,推进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
(二)优化完善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根据新修订的学校《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的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进一步增强现代化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优化完善组织构架。根据学校办学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内设机构,进一步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利。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分层负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高职办学规律和民办高职院校特点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学校行政执行力。
(四)修订完善规章制度。理顺和完善制度规范,形成科学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为激励和调动内部活力,重点加强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教学制度、校校企合作制度、学生实习制度等建设。坚持以师生为本,在制度优化和流程重构基础上,制定各部门工作服务手册,建设系列化工作标准。
第四章 主要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完成“十四五”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凝心聚力,共同努力,并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一、强化党建引领,为学校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1.加强党的政治引领。全面推进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组织对学校各项发展建设事业的引领力、感召力,成为师生干事创业的主心骨。
2.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和“魂”。树立干事创业导向,激励全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首创精神,振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坚定“敢为天下先”的信心和勇气,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举措破解系统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为完成“十四五”各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定不移改进作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二、多渠道筹集经费,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十四五”期间,学校背负着校区建设、内涵发展和规模扩张等三重使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资金压力异常巨大。一方面要以举办方投入为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同时,积极争取社会的捐助,设立学校教育基金,确保经费来源的持续、稳定、可靠,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良性运转。另一方面,抓住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高职教育教学“十四五”改革试点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争取省市教育部门、省市发改部门对学校建设项目的投入。再一方面,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努力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实习模式,不断培育新的办学增长点,增强办学培训创收能力。
三、加强规划执行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执行保障
1.加强规划编制及实施的组织领导。本规划是在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党政领导班子共同组织编制的,经中层干部研讨会专门讨论,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由学校董事会审定批准。编制期间广泛征求了师生员工意见,可以说规划凝结着全校上下的辛勤汗水。要强化规划的时间表、路线图功能,加强“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领导和推进、监督工作,明确规划实施的责任单位(部门)、责任人,确保规划实施的贯彻落实,全面维护规划的权威。
2.加强规划体系的编制衔接。学校“十四五”规划是由总体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和各学院(系、部)子规划构成的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发展战略体系。各部门专项规划和各单位子规划要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细化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确保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各专项规划和各子规划要强化任务导向,强化可操作性,确保每项任务都能落地实施见效。
3.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管理。制定落实规划的实施方案,分年度细化目标任务,实行绩效考核,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加强检查,定期发布实施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校领导将及时了解各单位、各部门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并作为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
4.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子规划,发挥其统一思想、凝神聚力的引领作用,激发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和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投身和服务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大局,共同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积极与省市主要媒体以及各大型网络平台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学校新闻整体策划及推广水平,为推动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媒体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