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活动作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重要实践载体,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既是推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纽带,更是深化国情社情教育的生动课堂。立足这一根本导向,我院数海红帆社会实践队于7月5日赴夏雨雨人夏令营培训基地,启动为期三天的实践培训工作。当乡村的质朴底蕴与创新的时代思维同频共振,相信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必将在广袤乡村大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为基层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培训首日,哈佛大学博士夏林清教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深刻阐释了认知与理解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她指出,当前社会变迁中出现的青年群体新特征,折射出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强调每个人都身处多层次社会系统中,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在动态适应中推动社会发展。为促进实践团队成员增进了解、凝聚合力,活动中特别安排了家乡方言交流环节,通过鲜活的互动拉近距离、增进共识,为后续开展基层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基础。
乡村青年领航者陈冠达同志的实践之路,彰显了立足实际、主动作为的务实精神。从辽宁乡村的生活积淀到湖北深耕三年的事业转型,他在耕读书院推动经典文化传承,以家族式活动培育集体意识,用行动诠释了“与其抱怨环境,不如实干破局”的信念。他的经历启示我们,年龄与学历不是限制发展的枷锁,唯有脚踏实地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思想认知,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实现价值、突破自我。
山西农业大学的梁少雄老师,带着对足球的热爱与对乡村的深情,撕开了乡村建设的另一种可能。2008年初次下乡,他便明白乡村发展不能单靠政府;2015年让孩子回归村庄,他在价值观念的束缚中,用“同频共振”打破乡村刻板印象。他说,内卷时代不必对立,不躺平、不盲从,“站立”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连孩子的错误都是成长的契机。在城乡辩证中,利他主义能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而生活的“有意思”与“有意义”,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活力坐标。
北大博士韩嘉玲教授为较为缺乏下乡实践经验的青年志愿者解锁了乡村调研的核心密码:带着尊重、虚心、平等的姿态与村民交流合作,用文献法、访谈、问卷等方式沉下去观察,更要练就“眼看四面、耳听八方”的敏锐,在柴米油盐里捕捉真实需求。她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场记录灵感、事后梳理细节,才能摸清社区脉络、找准问题关键,真正读懂村寨的故事。而乡村建设的长久之道,正藏在可持续发展里——经济能造血、生态能循环、社会有公平、文化保多样,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乡土与民族文化,从来都是添砖加瓦的宝藏,让乡村在发展中守住根与魂。
经过为期三日的"三下乡"专题培训,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中,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在技能提升与协作磨合中实现了全面成长。此次培训帮助我们精准把握基层工作要点,熟练掌握调研方法与沟通技巧。我们对即将开展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规划,也进一步增强了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决心。我们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将所学所得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以饱满的热情与专业的素养投入到"三下乡"实践任务中。